一直以来,规模庞大的3C产业都被看作是继汽车行业之后,机器人领域最大的应用市场。面对日益火爆的3C制造业市场,国际巨头虎视眈眈,国内企业不甘落后,群雄逐鹿的场面随时可能上演,谁能笑道最后呢?
3C机器人市场规模庞大
据统计,截至2016年,国内3C产品销售总额达到9.8万亿元,环比增长8.7%,巨大的3C市场是3C机器人市场发展的基础。目前,国内3C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不到20,不管对比跟国内汽车产业的392还是日韩3C产业的1200都相差甚远,因此,国内3C智能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。
根据市场研究机构Qyresearch近日发布的《全球及中国3C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(2017-2022年)》显示,2012年和2016年机器人产量分别为39666台和110492台。预计在2017-2022年,全球3C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142152台增长到438696台。
3C智造的痛点与难点
目前3C行业的工艺及设备都已相当成熟,其加工内容重复度高,劳动强度高,这都符合自动化改造特征。特别是在人工成本逐年上升和制造精度强度加大的叠加影响下,3C自动化改造几乎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但是,由于3C行业的固有特点,使得3C行业的机器人应用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。首先,3C 产品生命周期短导致机器人生命周期短,机器换人面临成本回收不了的风险;其次,对于机器人厂商,下游小公司众多,其对机器人不同类型且小量的需求使得定制困难;最后,对于3C厂商而言,目前机器人柔性不足,难以应对产品制造工序的频繁切换,人工灵活性更高。
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和机器人价格下降,机器人回本周期不断缩短;随着机器人越来越多标准化的设计和柔性化技术的提升,机器人厂商和3C 厂商的难题也慢慢得以解决。
外资巨头加紧“圈地”
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下一个增长点,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外资巨头都纷纷加紧“圈地”的脚步,推出了一系列专门针对3C产业的新产品。
2015,川崎重工发布了新产品双腕定位机器人duAro,作为主角的duAro以其专注3C自动化领域的精准定位及高性能优势“秒杀”了众多前辈。
2016年,库卡新推出KR3AGILUS。其面向600×600mm的自动化单元,轻量化的设计敏捷而灵活,能够以最高的作业精度胜任各式各样的任务,即使在极度紧密压缩的生产单元中,它也能提高生产效率。
2017年,柯马发布了两款小型机器人产品Racer5和Rebel-S,它们非常适合在狭小空间内高效完成如搬运、装配、检测、快速分拣等应用,可以满足目前快速增长3C、五金及家电领域自动化需求。
2017年,安川电机(中国)有限公司首次发布了其适用于3C行业的新一代小型机器人MOTOMAN-GP系列及配套控制柜。
2017年工博会上,川崎发布了最新研发的工业机器人RS007N/L,它专门针对3C行业小空间、快节奏、高效率的特点设计,优秀的动作及环境性能,可出色的对应组装、搬运等作业要求。
就在刚刚闭幕的东京国际机器人展上,ABB推出了新款的单臂协作机器人,它专门针对小零件组装而设计,高度紧凑的外观设计可以让它轻松整合到现有的装配生产线中,帮助客户大幅提高生产效率。
这些行业巨头量身打造的“神器”在3C领域掀起了一波波的技术浪潮,不仅重新定义了3C自动化机器人,还给众多国内厂商带来了莫大的压力。
国产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?
面对来势汹汹的外资巨头,国产机器人也不甘心将巨大的市场蛋糕拱手相让。尽管技术和产品未必比得上外资巨头,但本土机器人厂商依然有着独特的优势。
首先,中国集中了70%的3C 产能,国内的机器人厂商更了解3C 制造的最新工艺和需求,再加上本土化的服务优势,协同效应优势大于进口机器人厂商;其次,成本相当的情况下,国产机器人售价是进口同级别机器人的1/2 甚至1/3 并且仍能拥有高毛利率,大大缩短3C 厂商“机器换人”的回本期;最后,国产3C 机器人此前面临3C 厂商不敢试错的困境,但是经济大环境低迷使得其性价比优势凸显,更重要的是当华为、伟创力等大公司试用过国产机器人证明质量不存在问题时,高性价比的国产机器人便具备了爆发的基础。
不过,国产机器人在3C领域实现“弯道超车”的机会在于,不同类型本体厂商、系统合成商通力合作,优势互补,才能提供能起到标杆作用的最佳解决方案。